当前位置  >   首页  >   产品  >  正文

如何控制通用门式起重机安装费用?

张先生/罗先生    2025-09-25 08:38:55    52次浏览

控制通用门式起重机安装费用,需围绕 “全流程成本优化” 展开,从前期规划、中期执行到后期收尾,通过管控技术方案、资源效率、风险成本等核心要素,在确保与质量的前提下降低开支。以下是具体可落地的控制策略,按 “事前、事中、事后” 三个阶段拆解:

一、事前控制:从源头减少成本浪费(占比 60% 以上,核心阶段)

事前阶段的方案设计、资源选型直接决定后续成本基数,需重点关注 “方案优化、资源匹配、供应商管理” 三大方向。

1. 优化安装方案:避免 “过度设计” 与 “返工成本”

安装方案是成本控制的核心,不合理的方案(如吊装机械选型过大、工序冗余)会直接导致费用超支,需从以下维度优化:

吊装机械选型:

避免盲目选用大吨位设备(如本需 50t 汽车吊即可完成的主梁吊装,误用 100t 履带吊)。需根据龙门吊的主梁重量、跨度、安装高度及场地条件,通过受力计算确定小满足要求的吊装机械(系数保留 1.2-1.5 即可,无需过度冗余)。

示例:某 10t、跨度 24m 的双主梁龙门吊,主梁单根重量约 15t,安装高度 8m,经计算选用 50t 汽车吊(臂长 25m 时额定起重量约 20t)即可满足,相比选用 80t 汽车吊,单日租赁费可节省约 3000-5000 元(不同地区价差略有差异)。

简化安装工序:

优先采用 “地面预组装” 替代 “高空散装”,减少高空作业时间与脚手架搭设成本。例如:支腿与大车运行机构在地面拼接完成后整体吊装,而非分部件高空组装,可减少 2-3 个工作日的高空作业时间,节省脚手架租赁(约 50-80 元 /㎡/ 天)及人工成本。

避免方案反复修改:

方案编制阶段需充分对接设备厂家(确认主梁吊点、支腿连接方式)、场地业主(确认地面承载力、周边障碍物),确保方案一次通过审批(尤其是专家论证环节),避免因方案修改导致的材料浪费(如已加工的临时吊具作废)、工期延误(租赁设备闲置)。

2. 匹配资源:控制 “人、材、机” 基础成本

人工成本控制:

根据安装工序的 “人力需求峰值” 合理配置人员,避免全程满员导致的人工闲置。例如:前期场地清理、材料清点阶段只需 3-5 人(含 1 名电工、2 名普工),主梁吊装阶段需增加至 8-10 人(含 2 名起重工、1 名指挥、2 名高空作业人员),吊装完成后可缩减至 4-5 人(负责电气接线、精度校准)。

同时,优先选用 “本地持证团队”,减少跨区域人员的交通、住宿补贴(通常跨区域团队每人每天需额外增加 150-300 元差旅成本)。

材料成本控制:

按需采购,避免过量囤积:根据安装方案清单计算螺栓、钢丝绳、润滑油等耗材的用量(预留 5%-10% 损耗即可),例如 M24 高强度螺栓需 32 套(实际采购 35 套),避免采购过多导致的积压浪费。

优先复用现有材料:若现场有闲置的合格缆风绳、卸扣(经检测符合要求),可直接复用,无需重新采购(一套 Φ16mm 缆风绳采购成本约 800-1200 元,复用可直接节省该部分开支)。

设备租赁控制:

缩短租赁周期:提前规划好各设备的进场、退场时间,例如汽车吊只需在主梁、支腿吊装阶段进场(约 2-3 天),吊装完成后立即退场,避免长期闲置(50t 汽车吊单日租赁费约 8000-12000 元,多闲置 1 天即增加对应成本)。

合租共享设备:若同一园区内有其他项目同期安装起重机,可联合租赁吊装机械,分摊租赁费用(如两家企业合租 1 台 80t 汽车吊,各自承担 50% 租赁费)。

3. 供应商管理:通过 “比价 + 长期合作” 降低采购 / 租赁价

多渠道比价:

对吊装机械租赁、耗材采购等关键环节,至少对比 3 家以上供应商的报价,同时关注 “隐性成本”(如租赁设备是否含司机工资、耗材是否含运费)。例如:A 供应商 50t 汽车吊报价 10000 元 / 天(含司机),B 供应商报价 9000 元 / 天(不含司机,司机需额外支付 300 元 / 天),实际 A 供应商更具成本优势。

建立长期合作:

与本地优质供应商(如吊装公司、五金耗材商)建立长期合作关系,通常可获得 10%-15% 的价格优惠。例如:长期合作的吊装公司,50t 汽车吊租赁费可从 10000 元 / 天降至 8500-9000 元 / 天,长期下来可显著降低成本。

二、事中控制:减少过程浪费与风险成本(占比 30% 左右)

事中阶段需通过 “效率管控、质量管控、管控”,避免因工期延误、返工、事故导致的额外成本。

1. 提升施工效率:缩短工期,降低 “时间成本”

工期越长,人工、设备租赁、场地占用等成本越高,需通过以下方式压缩工期:

制定详细进度计划:

用 “甘特图” 明确各工序的时间节点(如:Day1 场地清理→Day2 材料清点→Day3-4 支腿组装→Day5-6 主梁吊装→Day7-8 电气接线→Day9-10 精度校准),并指定责任人,避免工序拖延。

减少交叉作业冲突:

若现场有其他施工(如土建、设备安装),需提前协调作业时间,避免因场地占用导致的等待。例如:约定土建单位在 Day1-Day2 完成地面硬化,龙门吊安装团队从 Day3 开始进场,避免双方在同一区域作业导致的效率低下。

快速解决技术问题:

现场配备 1 名经验丰富的技术负责人(如 5 年以上龙门吊安装经验),及时处理安装中的技术问题(如主梁水平度偏差、电气接线故障),避免因问题搁置导致的工期延误(每延误 1 天,约增加人工 + 设备租赁成本 1.5 万 - 2 万元)。

2. 严控安装质量:避免 “返工成本”

质量不合格导致的返工(如螺栓紧固力矩不足需重新紧固、主梁上拱度不达标需调整)会直接增加人工、材料成本,需通过以下方式管控:

关键工序验收:

每完成一道关键工序(如支腿组装、主梁吊装、电气接线),需进行现场验收(由技术负责人、监理共同确认),验收合格后方可进入下一道工序。例如:支腿组装后需检测垂直度(偏差≤1‰),不合格则立即调整,避免后续与主梁对接时发现问题导致返工(返工需重新吊装支腿,增加 1-2 天工期及吊装成本)。

材料 / 部件复检:

对进场的关键部件(如主梁、车轮组)、耗材(如钢丝绳、高强度螺栓)进行复检,确认型号、质量符合要求。例如:检测钢丝绳的断丝数(需≤标准值)、螺栓的强度等级(需符合 8.8 级要求),避免因材料不合格导致的安装后故障(如螺栓断裂需更换,增加材料成本及工期)。

3. 强化管控:避免 “事故成本”

事故(如高空坠落、设备倾覆)会产生巨额成本(包括医疗费用、设备维修费、工期延误赔偿等),需通过以下方式规避:

全程监督:

现场配备 1 名专职员,负责检查个人防护装备(如带是否系好、帽是否佩戴)、吊装作业规范(如钢丝绳是否拴牢、指挥信号是否清晰),发现违规立即制止。

应急准备:

提前备好急救箱、应急车辆联系方式,避免事故发生后因救援不及时导致的损失扩大。例如:若发生轻微高空坠落,可立即用急救箱处理伤口,避免因等待救护车导致的病情延误(减少医疗费用及误工成本)。

三、事后控制:优化收尾环节,减少隐性成本(占比 10% 左右)

事后阶段需通过 “资料整理、剩余材料处理、总结复盘”,进一步压缩成本。

1. 完成验收:避免因资料不全导致的验收延误

验收不通过会导致设备无法投入使用,产生 “闲置成本”(如设备每天折旧、场地占用费),需提前整理好验收资料(包括安装方案、自检报告、第三方检测报告、材料合格证等),确保资料完整、规范,一次通过验收(若因资料不全导致验收延误 1 周,约增加场地占用费 2000-5000 元)。

2. 剩余材料 / 设备处理:减少浪费,回收部分成本

剩余材料回收:

对未使用的合格耗材(如螺栓、润滑油、短节钢丝绳)进行分类回收,可用于后续设备维护(如螺栓用于定期紧固),或转售给其他项目(如短节钢丝绳可低价转售,回收部分成本)。

租赁设备及时退场:

验收完成后,立即安排租赁设备(如脚手架、临时用电设备)退场,避免继续产生租赁费用(脚手架租赁约 50 元 /㎡/ 天,多闲置 3 天即增加 150 元 /㎡成本)。

3. 成本总结复盘:为后续项目提供优化依据

安装完成后,对实际发生的成本(人工、材料、租赁、其他费用)与预算进行对比,分析超支或节约的原因(如某工序人工成本超支,是因人员配置过多还是工期延误导致),形成《成本总结报告》,为后续同类项目的成本控制提供经验(如下次安装同型号龙门吊,可优化某工序的人员配置,进一步降低人工成本)。

四、核心控制原则总结

与质量优先:成本控制需建立在 “不牺牲、不降低质量” 的基础上,避免因追求低成本导致事故或质量问题,反而产生更高的损失。

全流程精细化:从方案设计到验收收尾,每个环节都需明确成本控制点(如吊装机械选型、人工配置、材料采购),避免 “粗放式管理” 导致的成本失控。

动态调整:在安装过程中,需根据实际情况(如天气变化、材料供应延迟)动态调整成本控制策略(如遇雨天无法吊装,可临时缩减当天人工,避免人工闲置成本)。

通过以上策略,通常可将通用门式起重机安装费用降低 10%-20%(以 10t、跨度 24m 的龙门吊为例,原安装费用约 15 万 - 20 万元,优化后可降至 12 万 - 18 万元),同时确保安装质量与符合国家标准。

联系我们 一键拨号1350282298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