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  >   首页  >   产品  >  正文

通用门式起重机结构类故障的预防措施有哪些?

张先生/罗先生    2025-09-25 08:47:05    53次浏览

通用门式起重机结构类故障(如主梁下挠、支腿倾斜、焊缝裂纹等)的预防,需围绕 “减少结构应力、延缓疲劳损伤、避免异常受力” 核心目标,从 “设计合规、安装达标、使用规范、维护到位” 四个维度建立全周期预防体系,具体措施如下:

一、设计与制造阶段:从源头控制结构风险(设备生命周期基础)

结构故障的根源常与设计缺陷或制造质量不达标相关,需在设备出厂前通过规范设计、严格制造规避风险:

合规设计,避免 “先天不足”

严格遵循 GB/T 3811-2008《起重机设计规范》,根据实际工况(如额定起重量、跨度、工作级别)确定结构强度参数:

主梁采用 “箱型截面”(抗弯曲能力更强),钢材选用 Q355B 及以上级别(屈服强度≥345MPa,适合承受交变载荷);

支腿与主梁连接部位采用 “刚性加强结构”(如加劲肋、法兰加厚),减少应力集中(应力集中系数≤1.5);

按 “工作级别 A6 及以上” 设计焊缝(如主梁拼接焊缝为全熔透 I 级焊缝),避免因焊缝强度不足导致开裂。

严控制造质量,杜绝工艺缺陷

主梁焊接需采用 “埋弧自动焊”(相比手工焊,焊缝成型更均匀、缺陷更少),焊后进行 “消应力热处理”(加热至 600-650℃保温,消除焊接内应力);

关键部件(如支腿、端梁)加工后需进行 “几何精度检测”(用全站仪检测直线度、垂直度,偏差≤设计值的 50%);

出厂前进行 “空载 + 静载试验”(1.25 倍额定起重量悬停 10min,检测主梁上拱度变化,确保无变形),合格后方可出厂。

二、安装阶段:确保结构受力均衡,避免 “后天损伤”

安装不当会直接导致结构初始应力集中或几何偏差,为后续故障埋下隐患,需严格按标准执行:

基础与轨道安装:控制沉降与偏差

轨道基础需按设计要求浇筑(混凝土强度≥C30,基础厚度≥300mm),浇筑后养护≥28 天(确保强度达标),避免后期沉降不均;

轨道安装需满足 GB/T 10183-2018《桥式和门式起重机制造及轨道安装公差》:

两轨道平行度偏差≤跨度的 1/10000(且≤5mm),避免大车运行时支腿单侧受力;

轨道顶面高低差≤1mm/2m,防止主梁因轨道不平产生附加弯曲应力。

结构拼接:减少安装应力

支腿与端梁、主梁与端梁连接时,法兰面需贴合紧密(间隙≤0.3mm,用塞尺检测),避免螺栓受力不均;

高强度螺栓(如 8.8 级 M24)需按手册要求施加预紧力(用扭矩扳手紧固,预紧力矩≥400N・m),且螺栓拧紧顺序遵循 “从中间向两侧对称拧紧”,防止结构拼接处产生初始应力;

分段主梁拼接后,需重新检测上拱度(确保符合设计值 1/1000-1.8/1000),偏差超限时需通过 “火焰微调” 校正,避免主梁长期处于 “下挠预应力” 状态。

三、使用阶段:规范操作,避免结构异常受力

70% 以上的结构故障与违规操作相关(如超载、斜拉斜吊),需通过严格操作管理减少结构损伤:

严禁超载与偏载,控制载荷冲击

设备运行时需严格遵守 “额定起重量限制”,禁止吊装>额定起重量的重物(超载会导致主梁疲劳加速,上拱度快速消失);

避免 “偏载吊装”(重物重心偏离主梁中心线>10% 跨度),防止支腿单侧受力过大导致倾斜;

起吊时需 “平稳起升”(起升速度≤额定速度的 50% 启动),避免突然加载产生的冲击载荷(冲击载荷会使结构应力瞬间增大 2-3 倍,加速焊缝开裂)。

规范运行操作,减少附加应力

大车、小车运行时需 “平稳启停”(避免急刹车、急转向),防止惯性力导致主梁横向摆动(摆动幅度≤跨度的 1/500);

禁止在主梁上堆放杂物(如工具、备件),避免增加主梁额外载荷;

恶劣天气(风力≥6 级、暴雨、暴雪)时停止作业,并用缆风绳固定支腿(避免风载导致结构晃动或倾覆)。

四、维护保养阶段:定期检测与防护,延缓结构老化

通过周期性维护,及时发现结构早期缺陷(如微裂纹、螺栓松动),避免故障扩大:

定期检测:捕捉早期故障信号

月度检测:

目视检查主梁、支腿表面(有无油漆脱落、锈蚀,锈蚀深度≤钢板厚度的 5% 时需补漆);

用扳手抽查高强度螺栓(如主梁与端梁连接螺栓),发现松动立即紧固(每季度紧固 1 次)。

季度检测:

用水准仪检测主梁上拱度(若上拱度下降>设计值 10%,需分析原因并采取矫正措施);

用超声波测厚仪检测主梁、支腿关键部位钢板厚度(如主梁下翼缘中部,磨损量>原厚度 10% 时需加固)。

年度检测(联合第三方):

对关键焊缝(主梁拼接焊缝、支腿与端梁连接焊缝)进行 “无损检测”(UT 超声检测 + MT 磁粉检测),发现微裂纹(长度>5mm)立即补焊;

检测支腿垂直度(用经纬仪,偏差>1‰时需调整基础或紧固螺栓)。

防腐与润滑:延缓结构老化

防腐处理:

室外使用的龙门吊,每年对结构表面进行 1 次 “防腐维护”(清除锈蚀→涂刷环氧富锌底漆 1 遍→涂刷氯化橡胶面漆 2 遍,涂层总厚度≥120μm);

海边或潮湿环境,每半年检查 1 次防腐涂层,发现剥落立即补涂(潮湿环境易导致钢材电化学腐蚀,加速结构失效)。

连接部位润滑:

支腿与大车机构连接的铰点、端梁与主梁的螺栓连接处,每季度涂抹 1 次防锈润滑脂(如锂基润滑脂),防止螺栓锈蚀卡死(锈蚀螺栓无法紧固,会导致结构连接松动)。

长期闲置防护:避免静态损伤

设备停用≥1 个月时,需将主梁用临时支架支撑(支架间距≤6m),避免主梁长期自重下挠;

轨道表面涂抹防锈油,支腿底部垫钢板(防止地面返潮导致支腿锈蚀);

每月手动推动大车、小车运行 1 次(行程≥10m),避免车轮与轨道接触部位锈蚀粘连。

五、人员管理:提升操作与维护人员专业能力

结构故障的预防需依赖人员的规范操作与及时发现,需加强人员培训与管理:

操作培训:对起重机司机进行 “结构知识” 专项培训(如超载的危害、斜拉斜吊的风险),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,每半年复训 1 次;

维护培训:对维护人员进行 “结构检测技能” 培训(如焊缝目视检测方法、上拱度测量步骤),确保能识别早期缺陷;

责任落实:建立 “结构责任制”,明确司机(日常检查)、维护员(定期检测)、员(监督检查)的职责,发现结构异常(如主梁异响、支腿倾斜)立即停机上报,严禁带故障作业。

总结

通用门式起重机结构类故障的预防,核心是 “从源头控制风险、在使用中减少损伤、通过维护延缓老化”,需将预防措施融入设备 “设计 - 安装 - 使用 - 维护” 全生命周期。通过合规设计、规范安装、正确操作、定期检测,可使结构故障发生率降低 60% 以上,显著延长设备使用寿命(从常规 8-10 年延长至 12-15 年),同时避免因结构故障导致的事故。

联系我们 一键拨号13502822980